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为什么信任科学:

反智主义、怀疑论及文化多样性》

[美] 内奥米·奥雷斯克斯 著 马建波 / 乔宇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1年12月

她找到的最重要的理由是这样的:她认为,一直存在于教科书和公众对科学的想象中的观点是:“科学家们遵循一个魔法公式(科学方法)来保证结果”,她对这种信任科学的理由嗤之以鼻,因为“它经不起历史的推敲”。而能够说服她的理由是:“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是,把科学描绘成专家们共同的活动,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经验证据,并批判性地审查由此得出的主张”。她所谓的“对科学主张的批判性审查”,也就是她强调的科学的“社会属性”,这被她充满赞誉地描述为:“由训练有素、资格齐备的专家组成的群体中,通过专门的制度以集体的方式运作,如同行评议的专业期刊、专业工作坊、科学社团年会和服务于政策目的的科学评估。”

哲学家说话,当然得有哲学范儿,我们都很熟悉,上面这段话就是对科学界“同行评议”的理想化描述。如果剥开那些学术话语的包装,根据她给出的递进关系,她陈述的这条理由用大白话说出来,其实就是: 科学之所以值得信任是因为它有同行评议。

问题是,这能说服我们吗?同行评议能摒除学术偏见、利害考虑、个人情感的种种干扰吗?更何况,科学“顶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议但后来却被判定为造假、剽窃而遭撤稿的论文还少吗?还有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的论文”,发表前却并未经过同行评议(例如195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关于DNA双螺旋模型的论文)。

实际上,将明白易懂的“同行评议”表述成“科学的社会属性”这样一大段弯弯绕的学术黑话,并不能为她的论证增加丝毫说服力。

普通人的非专业理由

普通人通常不会像科学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也不会找“同行评议”作为理由。更理性一些的人会因为“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现代化生活”这个朴素的理由而相信科学。这个理由确实非常朴素——事实上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真正带给我们现代化生活的其实都是技术,只是我们一直习惯于将技术的成就算到科学的账上而已。

由于我们习惯将技术成就算到科学账上,在许多人的习惯思维中,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他乘坐高铁舒适快捷旅行时,他感叹说:这就是科学的成就啊!于是他对于黑洞、引力波、弦理论等也都深信不疑了。可是高铁明明是技术,而且和黑洞、引力波、弦理论等没有丝毫关系——难道有人能证明高铁是建立在黑洞理论基础上的吗?那么他信任科学的逻辑依据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同意将科学和技术视为两个平行系统,那就不难发现, 是否信任技术的问题比是否信任科学的问题简单得多。

我们考虑是否信任技术时,通常都是考虑一项一项的具体技术,这就非常简单——管用的技术就信任,不管用的就改进或废弃。可是当我们谈论“是否信任科学”时,却总是将科学视为一个整体,所以你如果表示信任科学,那么以科学的名义做的一切事、说的一切话,你就都要信任。这种局面,风险不是很明显吗?

因为技术相信科学,这能成立吗?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科学哲学家,看来也是愿意将科学和技术有所区分的,她举的技术例子是“管道安装”,这确实明显属于应用技术。她认为:“将科学(在这里包括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诸如管道安装等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是对各种观点进行社会审查的中心地位。”她的意思等于是说:科学有同行评议,而技术没有同行评议。区分科学和技术的关键指标居然是有没有同行评议!

不过她的这个说法虽然相当出人意表,其实倒也不是十分荒谬。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可能真的不需要同行评议——实际效果就检验了技术的成败。而科学恰恰因为缺乏这样的实效检验,所以不得不求助于事实上漏洞百出的同行评议。

讨论或思考“我们为什么信任科学”这个问题,看上去有点像是没事找事,其实却是相当富有启发性的。不过这种启发的实际后果,可能经常与提出问题的人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 到目前为止,我从未主张我们不要相信科学。我在本文中只是指出了两点:

一、“因为科学有同行评议,所以我们应该相信科学”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从逻辑还是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二、是各种实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但这实际上只是给了我们相信技术的理由。

所以“为什么信任科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还远远未能得到解决。 虽然在实际生活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将这个问题悬置起来,但这当然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接受任何错误的答案。

本期作者: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延伸阅读

《科学、信仰与社会》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王靖华 译

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纪念讲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作,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概括地陈述了其科学观。波兰尼指出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构序和进化的重要动因,一切科学的知识塑造都离不开科学家个人,他们摆脱不掉的个体热情、价值等同样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与价值、科学家个人与科学理性权威的内在关系,以此成为科学历史学派的重要思想先驱。

《拒绝真相的人:人们为何不相信科学?》

莎拉·高曼/杰克·高曼 著 周群英 译

八旗文化

2017年7月

《拒绝真相的人》一书,探讨人们抗拒健康相关的科学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演化上的原因。简单来说,人类这物种一旦形成认知就很难改变想法,是演化的结果,有其演化上的优势。但吊诡的是,现代科学总是透过摆脱先前观点来取得进展。这么一来,面对科学推陈出新,人类既有认知该如何融入科学新发现,是个大问题。 尤其是面对医疗、安全和健康等与生命攸关的重大议题,人们更容易固执己见。本书举出几个人们常常反对科学的例子,来说明人们最常拒绝正确知识的情况,包括:父母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明明家里拥有枪枝死亡率会增加、基改食物的安全性启人疑窦等等,并提出了六个可能导致人们抗拒科学知识的关键因素:

这一切背后都有阴谋吗?

魅力领袖诉诸人的情绪脑;

一旦观念已经成形,想要改变就很困难;

人们害怕面对不确定性,总想填满未知空白;

人们天生会被简单的说法给吸引;

人脑倾向高估小风险、低估大风险。

编辑 | 伍岭 罗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移动流量卡价格表 – 2025中国移动流量卡选购指南:5大套餐横向评测与避坑攻略
《魔兽世界》达拉然学飞行位置介绍
365bet注册官网

《魔兽世界》达拉然学飞行位置介绍

📅 07-26 👁️ 4485
“丹苞万颗粲繁星( dān bāo wàn kē càn fán xīng )” 宋 ·吕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