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万达集团的债务突围与转型困境
事件背景
2025年5月,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再度抛售48座万达广场,接盘方包括太盟资本、腾讯、京东等联合设立的合营企业。这已是自2023年以来万达第四次大规模出售核心资产。结合财报数据与公开信息,万达集团的债务危机与转型压力已浮出水面。
对万达集团的影响分析
短期债务压力的暂时缓解
根据万达商管2024年三季度财报,其负债总额达3000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超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00余亿元。此次出售资产可快速回笼资金,填补短期流动性缺口,避免债务违约风险。
但需警惕“拆东墙补西墙”的隐患:2023年至今,万达已累计出售74座广场(含本次48座),若持续依赖资产抛售,核心资产缩水将削弱长期盈利能力。
轻资产转型的困境
万达近年力推“轻资产模式”,即输出品牌管理、减少自持物业。截至2024年底,其运营的513座广场中,**轻资产项目占比近60%**。
然而,轻资产模式依赖租金分成与管理费,而消费疲软导致租金收入同比下滑**12%**,转型成效未达预期。此次出售自持物业虽符合轻资产逻辑,却进一步暴露了该模式在逆周期中的脆弱性。
控制权与信用风险的双重挑战
股权稀释:母公司大连万达集团因对赌协议失败,股权屡遭冻结(最高冻结额达3亿元),合作伙伴如腾讯、京东等通过合营企业介入后,万达集团对核心资产的掌控力持续弱化。
信任危机:合作方如华润、融创等累计追讨债务超180亿元,叠加股权冻结事件,万达的资本市场信用评级承压,融资成本或进一步攀升。
万达当前的困境
债务冰山:短期还款与长期负债交织
除短期债务外,万达商管还有1159亿元非流动负债,叠加对赌协议引发的63亿元股权冻结,偿债压力呈长期化趋势。
对比恒大、碧桂园等房企债务危机,万达虽未“躺平”,但持续出售资产仅是延缓危机,未触及债务根源。
资产质量下滑与收入缩水
万达广场作为核心资产,2024年租金收入因消费低迷减少**12%**,而出售优质物业(如北京、上海等地标广场)可能导致剩余资产区位价值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海外资产(如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已基本清空,国际化战略收缩。
政策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商业地产受电商冲击与消费降级影响,需求端持续疲软;同时,险资(如新华保险、阳光保险)接盘万达广场后,更注重稳健收益,可能倒逼万达在运营中牺牲长期增长性。
结语:断腕求生后的未来之路
王健林以“军人式撤退”的姿态处置债务,虽赢得“比恒大体面”的舆论评价,但万达的困局本质仍是中国商业地产周期调整的缩影。若无法在轻资产模式中开辟可持续的盈利路径(如数字化运营、场景化消费),或引入战略投资者重构资本结构,未来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关键问题:当“卖卖卖”成为常态,万达还剩多少底牌可打?答案或许藏在王健林手中仅存的130余座自持广场与尚未放弃的珠海商管IPO计划中。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